新华社北京5月6日电 题:新冠大流行迎来转折点,世卫“新决定”怎么看?——权威专家详解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新华社记者陈芳、董瑞丰
【资料图】
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5月5日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年多前,当地时间2020年1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世卫组织依照《国际卫生条例》所能发布的最高级别预警。
新冠大流行迎来转折点。本次决定主要基于哪些方面考虑?将给我国以及全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新华社记者采访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副主任施国庆,第一时间作出解读。
世卫组织决定表明目前可以有效控制新冠疫情危害
问: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基于哪些方面考虑?
梁万年:我认为主要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从当前流行态势来看,全球报告的新冠病毒感染人数、住院人数和ICU住院人数、病亡人数都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第二,新冠病毒虽然持续变异,但变异株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第三,全球来看,通过人群的自然感染和疫苗接种,已经建立比较良好的人群免疫屏障。
第四,3年多来,各国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建设,包括人力资源、防护设备、药品等多方面能力都在加强。
综合这些要素来看,人类抵抗力与病毒之间已经取得一个较平衡的状态,也达到了《国际卫生条例》关于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要求。当然,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就彻底没有,而是表明以人类目前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这种危害。
跨国交通、贸易、旅行等限制将进一步减少
问:世卫组织这一决定,将在全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于我国意味着什么?
梁万年:对于跨国交通、贸易、旅行的一些限制,将进一步减少甚至消除,这应该是最大的影响。我国的国际交往包括贸易、旅游、学术交流等,都有望减少此前因部分疫情防控措施带来的不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就对新冠疫情放任不管。只要疫情危害仍然存在,我们就还要继续做好相关防控工作,继续和全球各国紧密团结,共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
施国庆: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流行的结束,我们仍处在新冠病毒的一个流行进程中,还要继续做好相关防控工作。
监测新冠病毒变异情况,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问:下一步,我国将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梁万年:有几个方面工作还需要继续坚持。一是坚持有效地监测新冠病毒变异情况和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同时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二是对一些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继续加强疫苗接种。三是继续强化临床救治能力特别是重症的救治能力。四是呼吁大家保持已经养成的一些良好卫生习惯。
施国庆:我国已经建立了多渠道的监测预警体系,在城市社区、哨点医院、重点场所、城市污水等进行监测,不断观察疫情变化,及时做好风险研判。如果发现聚集性疫情,立刻启动现场调查。
我们要继续做好监测预警,掌握疫情流行趋势。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科学看待疫情,保持良好心态。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记者方垒通讯员郑龙跃报道本报济南讯省节约用水工作联席会议近日在济南召开,通过了今年全省深度节水控水
2023-05-06 07:51
□记者张春晓通讯员范洪艳实习生杨家鹏报道本报济南5月5日讯今天,记者从一季度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情
2023-05-06 07:53
山东探索实行职称申报董事长“举荐制”866名专精特新企业人才获评高级职称“我是干技术出身的,原来受学历
2023-05-06 08:03
实现高质量发展,企业是当仁不让的主角,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创新。5月4日,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实体
2023-05-06 08:03
2023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将亮相济南璀璨工美时尚手造5月12日至15日,由省工业和信息化
2023-05-06 07:55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道指涨1 65%,本周累计下跌1 24%;纳指涨2 25%,本周累计上涨0 07%;标普500(161125
2023-05-06 07:39
5月5日,有网络传言称,72岁的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准备与42岁的妻子田朴珺离婚,该话题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
2023-05-06 07:47
5月5日下午,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与中国移动(600941)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杨杰一行在郑州举行工
2023-05-06 07:29
当前,随着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汽车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及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租
2023-05-06 07:26
经济日报头版文章称,如何释放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活力?关键要在放与紧之间找动力。放,就是要放宽市场准
2023-05-06 06:39